红动黄河口30三旅兵工厂在六户
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兵工厂(1944年更名为渤海军区后勤军工三厂),1943年春天由博兴纯化一带迁驻现六户镇的东六户村。那时六户属广北县十区,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代,寿光有张景月,广饶南部有李青山,三里庄有成建基。这些地主装备都投靠了日本侵略者,被改编成“救国军”,他们与日本侵略者勾通在一同,在十区西边八区的东隋、车里、王营安设了据点。十区南边的七区、小清河沿岸三里一楼、五里一岗都安设了据点。唯广北县十区六户一带是抗日根据地。所以清河区机关如报社、医疗所、银行、师范等常驻这儿,当然驻守时刻最长的要数三旅兵工厂了。厂长吕曰义,副厂长张振中,指导员彭涛。全厂有翻砂、制药、总装、木匠四个组,加上后勤等,有80多人。首要出产木柄手榴弹、地雷和手雷(兵士们叫它“挖情橛子”)。制药组组长许振芳,他的侄子许来喜也在制药组;翻砂组组长王建功;装置组(驻邻村小许)组长马会谦,寿光牛头镇人;木匠组组长黄好贤,以后由一位姓马的担任。
其时战役剧烈,需求量大,工厂出产的根本工艺落后,资料来历缺少,运送条件差,求过于供,木匠组制作手榴弹柄、盖,开端是用的脚踏木旋床。车床转速不行,木材质量又不合格,要想产品质量合格又确保数量,工人们有必要日夜不停干。后来改用马拉联动机械才提高了出产功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制药组是用驴拉石碾子压,办法是先将烧好的木炭洒水渍匀加上硝、硫磺,稍晾趁湿润上碾。铸造组是由几个小伙子轮番拉大风箱吹翻砂炉,并且翻砂炉有必要安在敞篷或许露天地里,冬季寒风凛冽,夏天热气蒸人。装置组工作起来特别慎重,就拿手榴弹装置来说,装置工人面前挖一个深坑,在装置过程中如果呈现火星,迅速将手榴弹推入坑中,这样即便爆破也不可能会呈现大的风险。1945年5月,装置组新工人在装置时不当心产生雷管爆破,引起手榴弹爆破,院内爆破声震天,一片火海。往后装置组也迁驻六户。
兵工厂的产品首要送清河军区后勤部,其次是供给当地抗日装备。1945年首要运送地址是史口,赶马车的是老燕。不管是手雷仍是手榴弹,都有必要特别当心,尽管用的是皮脚马车,但仍是要慢慢地走,黑夜更得当心,如果因磕碰产生爆破,后果不堪设想。一时送不走的,要从速埋藏,以防日军突然袭击。
那时日伪对根据地封闭很严,硫磺、生铁、钢材、黄色炸药有必要到敌占区去买。有两种购买途径:一是和敌占区商人做买卖,让他送到指定地址,由咱们去运;二是派人带上法币,经过联系去敌占区购买,雇车拉来。但不管是哪种途径,支付的价值都是很高的。正由于这些物资来之不易,工人们用起来都十分节省。
工厂里的工人、领导和当地军民联系十分亲近,比方和当地军民互通日军“扫荡”情报;援助当地民兵手榴弹、地雷;新年到来之际,翻砂组和大众一同放铁花道贺新春;木匠组给好下棋的大众旋制象棋子;与大众一同扭秧歌,庆祝反“扫荡”成功。当然,军工厂重要质料的置办和寄存、出产管理上的重要环节仍是对大众保密的,这一点连一般工人都不知道。由于和大众联系搞得好,得到了当地大众的支撑,如1943年10月日军大“扫荡”也便是人们说的21天大“扫荡”,得到情报后,大众当即协助工厂藏机器,埋地雷和手榴弹。这次“扫荡”中,大众拾的蒿子(预备吃的蒿种子)被烧光了,房子也被烧了几十间,大众死伤数人,但军工厂没受多大丢失。“扫荡”往后,人员连续到齐,很快康复了出产。
主办单位:东营市委党校、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东营市退伍军人事务局、黄三角早报
-
上一篇:怒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作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