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线日,国家环保局正式通报新闻界:应该警觉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电磁辐射已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环境保护法将其列为有害的环境污染源。 电磁波都会存在于我们正常的生活的周围。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各类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和移动通讯设备等迅速进入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所有的领域。日常生活中普遍的使用的电视、广播、电脑、手机、空调器、电热毯、电磁灶、微波炉,生产中接触的塑料热合机、高频加热炉、微波手术刀、高压输电线、变电站、配电柜、广播电视发射塔等设备,无一不与电磁波有关。 这些高科技产品在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辐射,引起电磁污染,给人体带来潜在危害。大量调查和实验证明,电磁辐射干扰广播、电视、通讯、仪器仪表等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信号失真、控制失灵事故;较强的电磁辐射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容易引燃一些易燃、易爆物质。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通常认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 1、热效应。在辐射特别强的区域,辐射功率密度一般在10mw/cm2以上,人们的身体吸收的辐射能转化为热能超过其调节能力时,将会使人体(或局部组织)温度明显升高,对人体造成损伤或引起生理功能紊乱。例如,可导致白内障、男性生殖系统障碍和其他热损伤。瑞典已正式承认强度在02μT以上的低频电磁场对身体有害。 2、非热效应。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小于1mw/cm2,长时间照射虽不可能会引起体温明显升高,但会使人出现烦躁、头晕、疲劳、失眠、记忆力减退、脱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脑电图、心电图变化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在脱离辐射源后,可以逐渐恢复。 3、致癌、致畸变作用。也称为累积效应,是一种电磁辐射的远期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通常所说的人体承受力——内抗力),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产生伤害累积,久之会导致染色体畸变,可能诱发癌症,危及到生命。还有一些研究资料表明,经常使用电脑,显示器所发出的电磁辐射对女性的内分泌和生殖机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危害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发育。 环境电磁污染已经引起人们的关切和不安,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早在1934年,国际上就成立了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简称CISPR),研究各种电子仪器、设备之间共存和互不干扰问题。这就是今天称之的电磁兼容。为避免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美国、英国和前苏联制定了一系列的防电磁辐射安全标准,并不断修改。我国于1988年3月正式颁布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用于防止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000年,在西安召开了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国际研讨会,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标准也即将出台。 环境电磁测量标准化问题 开展环境电磁污染研究和治理,首先需解决环境电磁场的监测,包括各种频率的电场和磁场测量、辐射功率密度测量以及辐射频谱分析等。 环境电磁场的测量与实验室测量有很大不同。一般在室外测量,环境条件较复杂,辐射场变化频繁。鉴于环境电磁场频率相对较宽,通常用恒定磁场、静电场作为参照测量微波电磁场。测量过程中有关的标准化问题有: 1、监测仪器的标准化。用于监测电磁场强度、功率、频率、波形、频谱分析的仪器应当具备相应的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 2、环境电磁场强度限定值的规范。当前关于环境电磁场强度的上限值,主要是由于人体健康、致病对象的影响因素不一致产生的,目前还需做不少工作,包括大量的调整观察和实验、论证,以求得到普遍认可的规范值。 3、场源产品的标准化。产生辐射场的设备,辐射场的大小,与设备的结构、尺寸和选用材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构成磁路的部件,当其紧密衔接的部位有较大气隙时,向外散漏的电磁波相对较多;另外,需采用弱磁性材料的部件如果改用强磁性材料制作,也有一定的可能向外泄漏电磁波。所以,为减少电磁场散漏,应当重视设备的结构设计,合理选择磁性材料,规范辐射场源设备的技术条件。 依据环境电磁场特点,制定严格统一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和测量标准,研制相应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完善质量保证系统,是电磁污染测量工作的重要任务。 电磁场的屏蔽及日常防护 目前电磁辐射主要防护方式有:屏蔽辐射源;禁止泄露超标设备的使用;进行相对有效人体防护。 屏蔽辐射源作为防止电磁辐射干扰的积极措施,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它是对某一特定环境(可以是一个房间、一台仪器或一台设备),采用电磁屏蔽技术,将传播的电磁波进行吸引,进而达到减弱电磁波对特定环境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为电磁屏蔽技术赋予了新的内容:隐身飞机和隐身舰艇就是在其表面涂了某种吸引材料,将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吸收,致使敌方无法搜寻到目标。 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电磁辐射,我们一定要加强防范,消除因电磁辐射所致的“隐形公害”: 一是要公开“辐射量”。制造商必须向用户更好的提供其产品的辐射信息,并在使用说明书上注明其辐射量。 二是要规定“辐射源”。凡生产带有辐射性的产品,要制定明确具体的安全标准,凡超过辐射标准的不准出厂。坚决杜绝未进行3C国家强制认证产品的生产,从而确定保证产品使用时安全可靠。 三是要远离“辐射区”。应当知道,电磁辐射强度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避开了辐射区,可有效摆脱来自电磁的辐射。若确需在那些难以回避的强辐射区工作时,要做好屏蔽防护,并采取尽量缩短接触时间等方法,以达到降低和减少“射线污染”的防护功效。 近些年来,“消除电磁辐射的威胁,倡导绿色环保”的理念已经被生产厂商所认识,一批采用物理及化学方式研制的多离子织物和金属化纤维织物防护产品已大范围的使用在屏蔽低、中频段电磁辐射;美国丽讯科技进入我国显示器领域后,便主推代表绿色环保的液晶显示器,市场看好;近年出现的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CDMA手机,由于其使用先进的码分多址技术,发射功率只抵普通GSM手机的百分之一,辐射低,受到大家普遍欢迎,成为新一代通讯技术中的“新贵”。 电磁辐射作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都会存在的问题,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为了有很大效果预防电磁辐射引起的污染,必须加强对环境电磁场的监测和治理,加强有关标准化工作,发展电磁场屏蔽技术,为人类生活和生产创造一个和谐的电磁环境。 纵观全球环境状况,情况不容乐观:亚洲开发银行在其最近公布的《亚洲环境展望(AEO)》中特别指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环境恶化十分普遍,这种形势不仅没有正真获得缓解,而且还在加重,威胁到该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人均GDP不到800美元的情况下,便开始了大规模地控制环境污染,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GDP 2000多美元时开始治理环境污染相比,难度更大。 保护自然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现阶段是我国在本世纪中期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十五”乃至2010年环境保护工作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前一时期肆虐的SARS病菌,更为我们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我们该及早在战略上采取应对措施: 第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深化和完善,从决策源头上保护环境。 第二,加强环境科学技术探讨研究,集中对重大污染防治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增加对城市综合环境治理项目的投资。 第三,环境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应该为公众和民间团体提供参与监督的信息渠道和反馈机制。 第四,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树立人与自然,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认识到自己的环境职责,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总之,有效维护环境安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减少环境电磁辐射,对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作者单位: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