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负极材料行业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却频频传出涨价预期,引发各方关注。根据财联社的最新报道,虽然目前负极材料的价格依旧低位徘徊,整个行业仍然面临盈利压力,但随着需求的逐步上升,多家头部负极材料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尤其是部分型号的负极材料即将在2024年初迎来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涨价调整。这一变化既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回暖,也展示了行业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
负极材料的需求在2023年有所回升,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负极材料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逐渐明朗。据Mysteel调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包括璞泰来、杉杉股份和翔丰华等在内的15家负极材料企业的出货量有望超过148万吨,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需求的整体回升让部分企业在面临低价格的情况下,依然对未来保持信心。
尽管前三季度的业绩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部分企业如璞泰来和杉杉股份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但是尚太科技和中科电气则在此时逆势而上。尤其是中科电气,其上半年负极材料的确认收入达到8.84万吨,同比增长超过53%。这种现象足以表明,尽管全行业面临资金流动压力,仍有部分公司通过增强生产效率和产品结构调整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分析人士对负极材料涨价预期的看法不一。一方面,市场供应情况与下游需求的关系变得愈加密切,同时也表现在电池企业的招标过程中。比亚迪的一次负极材料招标因价格过低而流标,进一步反映了负极材料企业的“挺价”情绪。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如果接下来的招标价格不具备合理的覆盖能力,很多企业将难以维持经营的基本费用。
据了解,今年3月,比亚迪曾向负极材料的头部厂商提出涨价请求,随后的6月市场上又传出比亚迪为其负极材料供应商再次涨价的消息。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打击了市场的低价预期,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价格调整趋势。
尽管存在涨价的预期,负极材料行业仍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常柯分析师提到,目前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低端)的加工成本为14000元/吨,但市场的流通价格却仅为17000元/吨,控制成本的压力使得利润率陷入负值。因此,负极材料行业面对的困境并非仅来自行业内部,也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在近几年的价格波动中,人造石墨的价格从21000元/吨逐步下降至16500元/吨,降幅超过21%。各企业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盈利压力,但同时也在不断尝试着通过优化生产、提升获取材料的效率等方式来应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如今,随着多款新车型的推出和市场对高压快充技术的期待,负极材料的需求有望逐步增温,从而为价格反弹奠定基础。
尽管短期内负极材料的价格调整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但市场对2024年的预期慢慢的开始复苏。行业人士一致认为,随着来年春节后的新一轮需求释放,负极材料的价格可能会随之上涨。同时,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加剧也将加快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能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应关注负极材料市场上游原材料的变化,以及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动态。尤其是负极材料企业能否将原材料成本的变化有效传导至产品价格,将成为影响其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结语:由于供需关系的复杂性,未来几个月负极材料价格的走向将深刻影响整个电池行业的格局。企业和投资者都需要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与时俱进,把握市场脉络。正如璞泰来董事长梁丰所指出,负极材料行业所面临的产能错配问题,以及市场上部分产品的价格低于合理成本,决定了价格波动的可能性。
我们期待看到负极材料价格在短期内的适度回升,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